• 銀光流轉企劃 商品回收至11/30為止💫

【生活需要一點故事】當個不接受幸福結局的讀者|《野天鵝》的遺憾

【生活需要一點故事】當個不接受幸福結局的讀者|《野天鵝》的遺憾

那些我們熟悉的天鵝意象

仔細想想我們對「天鵝」的了解與想像,好像多半都來自小時候讀的童話故事或經典,《醜小鴨》、《天鵝湖》以及經過改編拍成電影的《黑天鵝》。雖然劇情與發展各有不同,但天鵝總是與純潔、優雅、美麗連結的圖像早已深刻在我們心中。而在眾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裡,安徒生改編自丹麥民間故事其充滿曲折且富含啟示的《野天鵝》,總因爲其中的一環故事缺憾而引人發議。

《野天鵝》的故事開始於一個皇室家庭。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有十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國王和一個惡毒的女人結了婚,婚後新王后便設法把小女兒艾麗莎驅逐,並且用魔法把十一個王子們都變成了天鵝。為了拯救哥哥們,艾麗莎依循在夢裡遇見的仙女的指示,忍著蕁麻的刺痛為哥哥們以徒手編織十一件衣服,並且謹遵著編織過程中一句話都不能講的限制。因為若在還沒編好的時候說話,說出口的每個字就會像刀一樣刺進哥哥們的心中。為了完成十一件蕁麻衣賞,她忍受手上的刺痛、忍著一年不能說話的痛苦,即便被因此當成女巫而遭教廷判決處以燒死,也不為自己出聲辯論。


04D1D8C9-3452-4674-AFD5-41A56CFEFB95.jpeg


用文學加工的信仰

在安徒生的故事中,總是可以看到像艾麗莎這樣帶表純潔、美麗與善良的女性角色,除了反應那個時代對女性的投射,故事最後艾麗莎及時完成十一件衣服拯救哥哥們、並且揭發邪惡後母的正向結局,亦是一種「善終就會打敗惡」的意念與信仰。這是安徒生透過文學與藝術加工,將希望編織成為思想的媒介。而有別於改編後給小朋友讀的版本,原始的《野天鵝》中,年紀最小的第十一位哥哥,因為艾莉莎來不及將最後一件衣服的袖子完成而在變回人時少了一個手臂,而為幸福圓滿的結局添上了一筆遺憾。


DSCF6823.jpg


不完美共鳴

許多的討論圍著這樣的遺憾劇情而展開,或許是因為這樣的劇情似乎更貼合現實,更走進大人們的心中,也更令人因此印象深刻了一點。不管是因爲「有遺憾而更美」或是「因不幸引起的共鳴」,長大的我們有思辨的能力,可以自己決定怎麼解讀一個故事,可以訂定自己的道德標準,不被世俗眼光綁架。不管我們想當個不接受幸福結局的讀者,抑或是不拯救哥哥的自私女主角,現今的我們有權利定義自己、自由解讀故事的選擇,但願面對不同的人生劇情前,我們都有編織蕁麻、閉口不言的勇氣和決心。


DSCF6724.jpg




上一頁 下一頁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