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來到第四個年頭,一切好不容易,又似水到渠成。
從為做而做,到想成為經得起淬煉之美,
除了創造幻想中的美好飾物,為大家生活增添優雅與幽默,
今年也積極地藉由合作,
分享我們欣賞的人事物給大家。
與陶藝師 易伯的初識,
自十年前說起,也從去年一趟意料之外的台南行開始。
雖然我們高中即認識彼此,但其實也不熟,
爾後幾年的友誼更是止乎於社群上的一瞥而過。
真正相識是去年臨時的一趟台南快閃之旅,
有機會參觀了他的工作室。
是個並不特別好抵達的巷弄公寓一樓,
在進門前室外與室內的玄關,立著大大的窯爐,
推開門後是一個溫馨的空間,
是陶藝教室也是他平時起居創作的小天地。
欣賞作品同時,耳邊傳來的是他淘淘不絕的分享,
然後沒有多年不見的生疏,就這樣長話短說、短話長說的交代了彼此的近況,
畢竟我也不是會尷尬的人,而學長某方面來說,就還是高中那個樣子。
與人真正的相識總在認識自己之後,
自那次短暫的對話後,重新認識了十年後的周易伯與他的作品。
也種下合作的契機。
今年夏末特別邀請他以
2022原土計畫vol.3 台南龍崎土〈惡土之用 The Use of Chalky Soil〉
做延伸,為我們訂製 『ASC惡地泥岩飾品陶罐』
「此次的作品將台南龍崎區的惡地泥岩融入作品之中,透過實地採集、過篩與數次實驗後,以顆粒的形式加入陶土,在燒製1230高溫後,龍崎原礦土超過所能負荷的溫度,所以熔於表面產生突起於釉面的顆粒質感,在接觸作品時同時可以感受到釉藥與陶土的質感,更可以明顯體驗到屬於大自然中的原礦土所帶來的變化。—周易伯」
『ASC惡地泥岩飾品陶罐』
惡土源自台南龍崎區的惡地泥岩,
從採集開始,經反覆過篩,還有數次的實驗,
使貧乏無用惡土,也有了展現新生命的可能。
除了用土需反覆淬煉,陶罐本身也是製作困難的器皿,
一顆顆手工而成的圓罐,或高或低、或矮或胖,
再經過燒製過程收縮、惡土無法預測的突起顆粒,
最後罐身與蓋子,一個蘿蔔一個坑,完美契合。
總而言之,每一個皆是獨特的。